从美国看中国(三)

潜意识的比较

在美国生活期间,我总是不自觉地把美国的所见所闻与中国作对应比较。原因很简单,我在中国长到30多岁才去美国,而人生也不过几十年。

虽然去美国之前已经看了许多介绍美国的文章,但始终想象不出来究竟是个什么样子,非得到看了才知道原来如此。本来以为自己的英语水平还算不错,到了才知道听不懂,说不出来,接触不到期望中的美国社会。

好不容易通过TOEFL、GRE考试,再加上申请大学的周章,终于坐进美国学堂。记得第二学期选修了一门英语课,第一节课下来,一句完整的话都没听懂(只听懂几个单词)。把我自己吓一跳,好歹已经过一学期,怎么会这样?下课后试探性地问旁边的同学,这个老师是不是讲话口音很重。同学说是,老师介绍她自己是新西兰移民;同学还开导我要结合上下文(based on context)来理解她的讲课。我的天,我连上文、下文都听不懂,又怎样能结合上下文来理解;没办法,只能取消掉这门课。

有一天去学校图书馆复习做功课,中间休息一阵,随手从书架上取出几本书翻一翻。其中一段讲,虽然林肯总统是出于赢得南北战争的目的才解放黑人奴隶,但毕竟在人权领域前进一大步。我当时颇为惊讶,原来解放黑人奴隶是为了赢得战争。按照中国人的思维,这样的动机实在不高尚。更出人意料的是,这样不高尚的动机居然白纸黑字地写在书面上,并且堂而皇之地放在大学校园的图书馆里。

我喜欢问美国人对于中国的看法,实话讲,大多数美国人对于中国很不了解,远远赶不上中国人了解美国的热情。当然,与中国有业务往来的美国人倒是很乐于谈论中国。有一段时间去一家洛杉矶的律师事务所查税,首席律师是一个年近60的犹太人。似乎与中国有着大业务,他时常去中国。加之健谈,他每次都要放下手头的事,滔滔不绝地讲述他最近一次去中国的见闻。有两次我不得不提醒他,能不能把财务报表先拿给我再继续。

有一次他叫财务经理拿来了报表,我和财务经理看着报表,不忍心伤害他讲故事的热情。他讲上一次去到上海,别人还在排队过海关,来接他的人领着他从一条专门通道就出了机场。车行到市区,那人叫司机拉响车顶上的警报器,鸣响着一路红灯、绿灯就过去了。年近60的老人已经没有虚荣的炫耀,他用手比划着警报鸣响的样子,一脸的新奇。

我发言了:“你也许没意识到,你在中国享受了特权(privilege)。你也知道,这里是没有人有这种特权的。”
现在想来还有点自责,太过耿直的我那时用了生硬的话,不知道有没有伤害到这位老人。
他小声解释:“我也没想到他们会做这些。”

我放下手中的财务报表,继续讲:“不说太远,就算是我们的市长先生(当时洛杉矶市长是 Villaraigosa),他开车出来,看到红灯,照样得停车。”
我故意停顿下来,观察他们的表情。没有人接话,财务经理(中年白人女性)仍旧看着报表。
我继续:“市长先生在街边乱停车,警察照样给他一张罚单。”
财务经理发言了:“那不一定,有时候警察看他是市长,就不给他罚单,让他走了。”
语气中愤愤不平,仿佛社会的公平正义因此而受到践踏。(许多美国人都拿过街边乱停车的罚单,尤其在投币停车位只限一、两个小时的洛杉矶市区,我也拿过几张。)

我在沉默,我已经不在意怎样去反驳她了。假想中的警察没有给街边乱停车的市长出具罚单,就可以让普通的美国人感到愤愤不平;中国人的字典里还没有市长乱停车这项条款。特种车辆可用于接送且随意鸣响警报器,让美国人觉得好新鲜奇特、意想不到;反过来,市长接罚单对于中国人来说,也是不可思议的天方夜谭。

感谢主,万物都在变化。正如中国古语说“仓廪实知礼仪,衣食足知荣辱”,逐渐富足的中国人也在热烈地讨论着如何重拾诚信,重修公德心,如何加强法制,崇尚人权平等。
 
October 2013
Los Angeles
 

One thought on “从美国看中国(三)

  1. Just wanna input a few general things. The website design is perfect, and the subject material is real fantastic.
    “Good judgment comes from experience, and experience comes from bad judgment.” — Barry LePatner.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