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共和而抗争‹译›-Ch.16–1

16. China And The War / 中国与战争

The Fight For The Republic In China
By B. L. Putnam Weale
中国为共和而抗争
作者:帕特南∙威尔

中国人对于这场世界大战的态度、以及中国政府与交战双方之间的确切关系,已经被完全地误解。前文详尽叙述了这个阵痛中的共和国,对于那些已经理解其含义的人来讲,这种说法不会让他们感觉意外;因为中国在世界性的政治事务中完全没有条件做任何事情,除了扮演一个微不足道、无足轻重的角色。

当世界大战爆发时,中国仍处于国内困境的剧痛中,中央财政身无分文;袁世凯突然面对空前绝后的国际局势,虽然的确跟德国公使进行过谈判,要求取消胶州租约,但是日本于1914年8月15日向德国发出了最后通牒,这就彻底抹除了他的试探性建议。事实上袁世凯丝毫没有预料到事态的骇人发展,日本和德国因为在中国的租借地上建立巡洋舰基地的问题爆发了战争;虽然他考虑过派一支中国军队参与进攻德国据点的可能性,但是从未酝酿成熟,而他后来的想法——特别是在山东划定所谓的交战区,没有国际价值,没有引起日本以外的其它国家的关注。

无论如何,中国人并不是对事态的发展趋势视而不见。在青岛沦陷以及接下来与日本发生纠纷——这种情况极大地增加了混沌局势的复杂性——以后,某些想法不知不觉地发展起来。中国有影响力的阶层或许朦胧地希望德国以某种方式在欧洲重新强大起来,从而能够惩罚那个二十年来带给他们无尽悲痛的国家;主要是因为这个原因,在战争的第一阶段才萌发出对德国的所谓赞同。还必须注意到的是,战争头两年期间德国在中国的大规模宣传,再加上在俄国和其它地方取得的胜利,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是说他们被军国主义强权的壮举所吸引,而是因为他们错误地认为,这样展示的军事力量不仅迟早会促使日本放松对中国的钳制,而且会迫使各国列强重新思考战前在中国的政策,从而放弃将中国置于金融掌控之下的意图。因此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1914年至1916年的大多数时候,德国在东亚代表着被压迫者的心声——我们理所当然地希望其中的寓意不会让各国外交部疏于注意。另外不能忘记的原因是,中国的现代军队,如同日本的军队一样,主要是由德国训练,装备德国武器,对条顿主义有天然的偏爱;因为军队——正如我们已讲过的那样——在这个共和国的政治事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所以很大程度上影响公众舆论的是军方通过其授权机构宣布的内容。

尽管如此,拥有如此大量的人力和原材料资源的一个大国,在一场波及全球的战火中永远保持沉寂是不可能的,这期间有太多生命需要挽救。慢慢地,必须得采取行动的观点在中国变得普遍;颁布法令保持中立状态不会有任何结果,除了可能被推进地狱

早在1915年11月,袁世凯及其心腹就真切的认识到,与伦敦公约签署方正式结盟有益于国内局势,这种念头来自于几次将重要的武器弹药从中国运出去。在北平暗地里谈论这些事情也引起了不小的兴奋,不过这个问题只是非常笼统地触及。北平政府设想的主要条款是立即向中国提供两百万英镑的贷款,以换取她严格按照法律程序参战。但是当提案传到东京时,日本立刻看出其主要目的只是为了获得外国间接支持袁世凯称帝;因此向整套方案泼冷水。支持这项提案除了会帮助袁世凯登基,还会严重打击日本的大陆野心,自然是不可能的事情;因此这项策略从开始就注定行不通。

1916年夏天袁世凯过世,从根本上改变了局势。政府又开始动用强大的影响力来踩灭德国崇拜,努力让控制国家命运的少数受过教育的人明白,他们的利益只可能系于协约国,同时开始派遣中国劳工支援战争,渴望把整件事情的基础筑牢。然而,面对德国重新展开的淹没这个国家的宣传,中国政府取得的实际收效甚微。德国借助用英文和中文印制的战争地图、以及详尽的每日电讯服务,采取所有可能的办法向中国家庭反复宣讲其所向无敌,德国在中国的地位不仅远未被削弱,实际上在罗马尼亚被侵占期间还得到了加强。任何人主张与协约国结盟都只有一种结局,不仅会遭到德国人的猛烈攻击,还会受到日本人的攻击——日本的政治利益与其敌国的利益存在几分可笑的认同,是值得永久记录的独特现象。

直到1916年12月19日威尔逊总统提出和平倡议,隐约的改变才到来。这份文件正式传达给中国政府时,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原有的希望又重新燃起,中国有可能进入最终的和平大会,这次大会将废除德国在胶州和整个山东省的利益——这个问题之所以吸引中国人的浓厚兴趣,不仅是因为在日本人手里所经历的严苛对待,而且因为1905年朴茨茅斯条约确立的先例必须被彻底粉碎,中国不放弃自己是个国际性的主权国家的主张。当时日本只是直接与俄国就影响满洲的所有问题进行了谈判,签署和约后向北平派遣了全权代表,逼迫中国在未经讨论的情况下遵守所有的条款。显然,籍由1915年——当时世界大战爆发几近半年——向中国提出「二十一条」,发出最后通牒威胁强迫中国同意所有的山东问题,日本已经逆转了朴茨茅斯条约的程序,让这些问题处于永久的危险中;尽管如此,中国人只是希望当全世界知悉实情后,这种外交方式不会得到认可,山东问题可以重新商谈。

接下来中国外交部煞费苦心地起草了回复威尔逊文件的稿件,力争不言自明。原稿的授权翻译件于1月8日递交给美国公使馆,具有特殊的政治意义。内容如下:——

“考虑到问题的严重性,我仔细研读了威尔逊总统向当前交战的协约国和轴心国政府发出的和平照会,以及阁下遵照贵国政府指示转交给我的照会文本。

“中国这个传统上爱好和平的国家,最近再次表示,希望各方就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缔结条约,从而回应海牙和平会议的倡议。

“另一方面,目前仍在持续的战争严重影响到中国的利益,可能比其它保持中立的国家受到的影响更大。中国目前正处于重组时期,需要在经济上和产业上跟外国合作,但许多国家由于处在战争中,因而无法开展合作。

“中国赞同这份总统文件的精神,着眼尽快结束敌对状态,中国的行动不仅符合自身利益,而且是出于深切的祝愿。

“鉴于现代战争可能达到的规模及造成的后果,其影响已不再局限于交战国。所有国家都希望看到战争尽可能少发生。因此中国获悉美利坚合众国政府和人民的观点后备感欣慰,美国宣布已经准备好、并且渴望在战争结束后展开合作,采取所有适当的手段确保国家平等的原则得到尊重,无论他们的国力如何,让他们免受邪恶和暴力的祸害。中国愿意与各方共同努力以实现那样的成果,那样的成果只有通过所有人都伸出援手才能实现。”

德国的冷酷无情的潜艇战让各方必须采取决定性的行动,中国在此之前已经开始表示,在这场间接危及其利益的世界性冲突中,她不可能保持消极被动。美国直接跟北平政府就可能的和平问题作沟通,相当于直接表示她十分关心中国的未来,决定尽可能地予以帮助。所有这一切都严格符合美国在中国的传统政策,这一政策虽然过于理想化而没有太大的实际价值——相应的战舰和刺刀太少而未被重视,但六十年来仍然为弱者挡风遮雨。充分的准备已经作好,1917年2月9日出现了值得注意的一幕,令全世界感到惊讶。

在那个月的4日,美国正式就德国的潜艇战威胁到中立国航运的问题与中国交流,邀请她跟美国一道中断与德国之间的外交关系。与此同时,中国收到驻柏林的外交使节发来的电报,传达德国政府的一份声明,指出在指定区域航行的所有商船都将面临危险的攻击。这两份交流文件一下子震动了中国政府,在北平可以听到各种各样的意见。有史以来第一次,这个国家的政府受邀采取行动,可以明确宣示其不可能退避的外交政策。激烈的争论持续了四天,引发了最强烈的不安;不过到2月8日,黎元洪总统已经下定决心——最后的问题只是让军方“转变”观念,最终必须采取决定性的一步,永远与德国分割开。众所周知,被匆忙召来北平的才华横溢的学者梁启超,在几个小时的讨论中发挥了决定性的影响,完成了似乎不可能的事情。他立刻意识到这一阳刚之举将会带来的好处,建议立即行动,言辞令人信服,军方领导人亦认可。于是在2月9日,德国公使被召来中国外交部,向他宣读了以下照会,随后电传到柏林。

阁下:

中国驻德国公使已通过电报转达德国政府于1917年2月1日发出的声明,指出德国政府最近采取的封锁措施将从即日起危及在某些指定区域航行的中立国商船。

德国新近发起的潜艇战对中国公民的生命财产造成的危害,比先前已经给中国造成众多人员伤亡的作法更加严重,违反了现行公认的国际法准则;容忍此作法将导致国际法原则被滥用,与中立国之间以及中立国与交战国之间的合法商业往来不相容。

有鉴于此,中国政府向德意志帝国政府强烈抗议,反对2月1日宣布的措施,并真诚地希望,为尊重中立国权利、维护两国间的友好关系起见,不施行上述措施。

如果与期望相反,抗议未能收到成效,中华民国政府将非常遗憾地被迫切断两国间目前存在的外交关系。毋需再作补充,中国政府的态度完全出自于推动世界和平事业、维护国际法尊严的愿望。

我借此机会再次向阁下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与此同时,中国将以下答复提交给北平的美国公使,就此明确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阁下:

我荣幸地收到阁下于1917年2月4日发送的照会,告知美利坚合众国政府就德国政府于2月1日采纳新的潜艇战政策,已经决定有必要针对德国采取行动。

跟美利坚合众国总统一样,中国政府不愿意相信德国政府会施行那些作法,那些作法危害中立国公民的生命和财产,危害中立国之间、以及中立国和交战国之间的合法贸易往来,如果被允许而没有反对,那么会将新的变数引入国际公法。

中国政府本着阁下在照会中提出的原则,坚定地与美国政府站在一起,采取了类似的行动,已经向德国政府强烈抗议,反对新近的封锁举措。中国政府还提议,为维护国际法准则,将来有必要采取行动。

我借此机会再次向美利坚合众国特派全权公使保罗∙芮恩施阁下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Above contents are translated from / 以上内容译自
http://blog.angelcorp.net/fight-for-republic-in-china-original/#chapter-16

Previous Chapter / 上一章 Content / 目录 Next Section / 下一节

联邦所得税预扣方法-2

2. Wage Bracket Method Tables for Manual Payroll Systems With Forms W-4 From 2020 or Later工资档次法表格——用于带有2020年或之后W-4表格的手动薪资系统
Publication 15-T
Federal Income Tax Withholding Methods
税务信息手册第15-T篇
联邦所得税预扣方法

如果你手动计算薪资,雇员已提交2020年或之后的W-4表格,并且你偏爱工资档次法,那么采用下面的试算工作表及其后续的工资档次法表格来计算联邦所得税预扣额。

这些工资档次法表格覆盖的年度薪资金额有限制(通常少于$100,000美元)。如果你无法采用工资档次法表格,因为应税薪资超过表格中最后一档的金额(基于报税身份和支付期间),那么采用第4节中的百分比法表格。

试算工作表-2:雇主的对应“工资档次法表格——用于带有2020年或之后W-4表格的手动薪资系统”的预扣税额试算表

表格-5
每月 半月 两周 每周 每天
12 24 26 52 260
第1步 调整雇员的薪资金额
  1a 填入雇员在此薪资结算期的应税薪资总额 1a $
  1b 填入你每年支付薪资的期间数(参见表格-5) 1b  
  1c 填入雇员W-4表格中第4(a)步的金额 1c $
  1d 用第1c行的金额除以第1b行的支付期间数 1d $
  1e 加总第1a行和第1d行 1e $
  1f 填入雇员W-4表格中第4(b)步的金额 1f $
  1g 用第1f行的金额除以第1b行的支付期间数 1g $
  1h 从第1e行中减去第1g行。如果为-0-或更小,那么填入-0-。这是调整后年度薪资金额 1h $
第2步 计算暂定的预扣金额
  2a 用第1h行的金额在本节的相应工资档次法表格中查找对应付薪频率的暂定预扣金额,考虑雇员的报税身份以及是否勾选W-4表格第2步中的栏框。这是暂定的预扣金额 2a $
第3步 考虑税款抵免
  3a 填入雇员W-4表格中第3步的金额 3a $
  3b 用第3a行的金额除以第1b行的支付期间数 3b $
  3c 从第2a行中减去第3b行。如果为-0-或更小,那么填入-0- 3c $
第4步 计算最终须预扣的金额
  4a 填入雇员在表格W-4第4(c)步中要求额外预扣的金额 4a $
  4b 加总第3c行和第4a行。这是此支付期间须从雇员薪资中预扣的金额 4b $

2024年的工资档次法表格——用于带有2020年或之后W-4表格的手动薪资系统

薪资结算期为每周

如果调整后年度薪资金额(第1h行)达到 已婚共同申报 家庭户主 单身或已婚单独申报
标准
预扣
表格W-4第2步栏框已勾选的预扣 标准
预扣
表格W-4第2步栏框已勾选的预扣 标准
预扣
表格W-4第2步栏框已勾选的预扣
至少 但少于 那么暂定的预扣金额是:
$0
$145
$155
···  
$1,905
$1,915
$145
$155
$165
···  
$1,915
$1,925
$0
$0
$0
···  
$153
$154
$0
$0
$0
···  
$263
$265
$0
$0
$0
···  
$200
$202
$0
$0
$0
···  
$325
$327
$0
$0
$0
···  
$263
$265
$0
$1
$2
···  
$358
$360

(注:完整表格可见 https://www.irs.gov/publications/p15t#en_US_2024_publink100018398

2024年的工资档次法表格——用于带有2020年或之后W-4表格的手动薪资系统

薪资结算期为两周

如果调整后年度薪资金额(第1h行)达到 已婚共同申报 家庭户主 单身或已婚单独申报
标准
预扣
表格W-4第2步栏框已勾选的预扣 标准
预扣
表格W-4第2步栏框已勾选的预扣 标准
预扣
表格W-4第2步栏框已勾选的预扣
至少 但少于 那么暂定的预扣金额是:
$0
$285
$295
···  
$3,805
$3,835
$285
$295
$305
···  
$3,835
$3,865
$0
$0
$0
···  
$306
$309
$0
$0
$0
···  
$527
$533
$0
$0
$0
···  
$400
$406
$0
$0
$0
···  
$649
$657
$0
$0
$0
···  
$527
$533
$0
$1
$2
···  
$716
$723

(注:完整表格可见 https://www.irs.gov/publications/p15t#en_US_2024_publink100018398

2024年的工资档次法表格——用于带有2020年或之后W-4表格的手动薪资系统

薪资结算期为半月

如果调整后年度薪资金额(第1h行)达到 已婚共同申报 家庭户主 单身或已婚单独申报
标准
预扣
表格W-4第2步栏框已勾选的预扣 标准
预扣
表格W-4第2步栏框已勾选的预扣 标准
预扣
表格W-4第2步栏框已勾选的预扣
至少 但少于 那么暂定的预扣金额是:
$0
$305
$315
···  
$4,125
$4,160
$305
$315
$325
···  
$4,160
$4,195
$0
$0
$0
···  
$332
$336
$0
$0
$0
···  
$571
$579
$0
$0
$0
···  
$434
$442
$0
$0
$0
···  
$704
$713
$0
$0
$0
···  
$571
$579
$0
$1
$2
···  
$776
$785

(注:完整表格可见 https://www.irs.gov/publications/p15t#en_US_2024_publink100018398

2024年的工资档次法表格——用于带有2020年或之后W-4表格的手动薪资系统

薪资结算期为每月

如果调整后年度薪资金额(第1h行)达到 已婚共同申报 家庭户主 单身或已婚单独申报
标准
预扣
表格W-4第2步栏框已勾选的预扣 标准
预扣
表格W-4第2步栏框已勾选的预扣 标准
预扣
表格W-4第2步栏框已勾选的预扣
至少 但少于 那么暂定的预扣金额是:
$0
$610
$630
···  
$8,260
$8,330
$610
$630
$650
···  
$8,330
$8,400
$0
$0
$0
···  
$665
$673
$0
$0
$0
···  
$1,145
$1,160
$0
$0
$0
···  
$870
$885
$0
$0
$0
···  
$1,411
$1,428
$0
$0
$0
···  
$1,145
$1,160
$0
$1
$3
···  
$1,555
$1,572

(注:完整表格可见 https://www.irs.gov/publications/p15t#en_US_2024_publink100018398

2024年的工资档次法表格——用于带有2020年或之后W-4表格的手动薪资系统

薪资结算期为每天

如果调整后年度薪资金额(第1h行)达到 已婚共同申报 家庭户主 单身或已婚单独申报
标准
预扣
表格W-4第2步栏框已勾选的预扣 标准
预扣
表格W-4第2步栏框已勾选的预扣 标准
预扣
表格W-4第2步栏框已勾选的预扣
至少 但少于 那么暂定的预扣金额是:
$0
$30
$35
···  
$385
$390
$30
$35
$40
···  
$390
$395
$0.00
$0.00
$0.00
···  
$31.20
$31.80
$0.00
$0.00
$0.00
···  
$53.90
$55.00
$0.00
$0.00
$0.00
···  
$41.20
$42.30
$0.00
$0.00
$0.00
···  
$66.30
$67.50
$0.00
$0.00
$0.00
···  
$53.90
$55.00
$0.00
$0.40
$0.90
···  
$72.90
$74.10

(注:完整表格可见 https://www.irs.gov/publications/p15t#en_US_2024_publink100018398

 

Above contents are translated from / 以上内容译自
https://www.irs.gov/publications/p15t#en_US_2024_publink100018398

Previous Chapter / 上一章 Content / 目录 Next Chapter / 下一章

台湾裔美国人如何看待台湾和其它地方

美国移民社会

Taiwanese Americans’ views of Taiwan and other places 台湾裔美国人对于台湾和其它地方的看法
Pew Research Center / July 19, 2023 皮尤研究中心 / 2023年7月19日

绝大多数台湾裔美国人(95%)对台湾抱持好感,包括75%的人表示非常有好感。

我们的调查分析发现,尽管几乎所有在美国的台湾裔成年人都对台湾持积极态度,但只有十分之三的人表示他们会考虑搬去那里。

大多数台湾裔成年人对于台湾、日本、美国、及南韩持积极态度
在美国的台湾裔成年人对各处所持观感的百分比例…
备注: 台湾裔成年人包括填报为台湾裔的那些人,无论是单独还是与非亚洲血统或族裔相结合。环绕数据点的线段代表每项估计的误差幅度。未提供回复的受访者比例未显示。
来源: 2022年7月5日至2023年1月27日开展的美国亚裔成年人调查。
“大多数亚裔美国人对自己的祖籍地有好感,但华裔美国人除外”
皮尤研究中心 ‖ Pew Research Center

“这是关于未来、更美好的未来以及改变的希望。美国是主要的民主国家,台湾也是。但它们不同。那就是为什么我们想来这里观察真正的民主是如何运作。真正的两党制如何运作?……作为居住在美国的台湾裔,我们想了解美国对台湾的立场是什么。那就是他们是否承认台湾是一个国家…… 这是一个备受争议的问题。”
 
—— 台湾裔移民男子,37岁(翻译自普通话)

大约十分之九的台湾裔对日本持积极看法,大约四分之三的人对美国持积极看法。大约三分之二的台湾裔美国人也对韩国抱有好感。

台湾裔美国人普遍对于越南、菲律宾、印度谈不上喜欢,也谈不上不喜欢。

“对我来说,我认为定义台湾裔美国人的最大事件之一是与中国的政治抗争,以及台湾作为四小龙的成员已经历过工业化的事实,而中国目前正在经历工业化。此外,中国大得多,各地都有不同的背景以及美食之类的差异。因此,作为中国人有多种多样,而台湾文化则稍微显得更一致,但仍然有所不同。”
 
—— 出生于美国的台湾裔男子,32岁

在被问及的所有地方中,台湾裔美国人对于中国的看法最不好。只有2%的美国台湾裔成年人对中国持积极正面的看法。相反,84%的人对中国的看法不好,包括62%的人持非常不好的看法。

台湾裔美国人对于调查中的许多地方的看法与其他亚裔美国人显著不同。他们远比其他亚裔成年人更可能对台湾(95%相对于56%)和日本( 87%相对于68%)抱持好感。与其他亚裔美国人相比,他们对于中国的看法也更不积极(2%相对于20%)。

 

Above contents are translated from / 以上内容译自
https://www.pewresearch.org/race-ethnicity/2023/07/19/taiwanese-americans-views-of-taiwan-and-other-places/

中国式仇恨教育的恶果-‹维舟›

我有一位朋友,早年每提起日本,都咬牙切齿;但自从四五年前去了一趟日本之后便一发不可收拾,年年一家子必去日本一游。

他对日本的景色、服务、饮食都不吝赞美,但这并未改变他对“日本”和“日本人”的整体看法——甚至哪怕在日本享受了周到的服务,一路见到笑脸相迎,他在赞赏其礼貌之余,还是不忘加一句:“日本人真虚伪,难怪说他们活得压抑。”

不要以为他不了解日本。事实上,他就是学日语出身的,平日打交道的日本人也不少,但这些了解和接触无法推翻他原有的观念。

可能每个人身边,都有几个类似的亲友,他们抱有这样一种特殊的心理——概括来说,可以称之为“抽象地恨,具体地爱”。他们爱恨的对象,也不一定是日本,也可能是美国,或某个群体——无论是富人、上海人还是女人。

这是现代化过程中反复重演的现象,也曾让一代代的观察家们感到失望。大众的观念似乎并不是笔直线性地趋于越来越理性,恰恰相反,像这样对其他群体的仇恨,从未达到现代的规模和强度。 这很可能是因为,在传统时代,人们的感知更加具体,哪怕是抽象的爱恨,往往都基于具体经验;但在现代化的社会里,人们却可以从教育、书籍、媒体等不同渠道获得大量的间接经验,就像我们的父辈,大多从未去过国外,但却觉得那里的人们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中。

一旦这种抽象的信念成形,后面即使有具体而直接的经验,也往往很难推翻了,因为就像疑人偷斧的故事所表明的,此时新信息甚至反倒验证乃至巩固了原有观念。

当然,每有这样的势头出现,总有人呼吁要宽容,但如果不了解仇恨的原因,就寄望于人们改变态度,这无异于缘木求鱼。2009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赫塔·穆勒有句格言:“细致的观察意味着做具体分析。”

德国学者卡罗琳·艾姆克在《何故为敌》一书的扉页上引用了这句话,意在表明:如果一个人细致观察、具体分析,那他就无法对那些可能性视而不见,因为思考本身就会瓦解仇恨,

确切性令人温和,令人仔细观察、仔细倾听;确切性会令人鉴别,会将一个性格爱好错综复杂的对立者,当作一个人类个体看待。一旦某些特征被抹掉,一旦个体不被作为个体来认识看待,那么成为仇恨对象的模糊不清的类群便会出现,他们会遭到侮辱、诽谤、咆哮。

她说的这些,当然不无道理,但这其实仍基于一个前提:观察者能够客观地具体分析。然而很多时候,人们并不能做到这一点,相反,所有观察到的经验,都会被用来强化原有的意识,而那些不符合先入为主判断的,则要么视而不见,要么会被当作不重要的信息撇在一边。

实际上,在纳粹德国时期就有这样的现象:许多人都觉得“犹太人是恶魔,但我认识的那个犹太人确实是好人”。也就是说,人们可以既将个体当人看待,又能将这个体所属的群体非人化看待。“具体地爱,抽象地恨”,在一个人身上竟可以并行不悖。

这些年来,连西欧这样现代“宽容”精神的发源地都出现了越来越强烈的右翼浪潮,这不能不让人产生警惕。2016年3月10日的德国《明镜》周刊斥责:

去年9月安格拉·默克尔为滞留在布达佩斯的难民打开德国边境时,正处于权力巅峰。但在欧洲,她的财政紧缩要求已经使许多国家转而反对她——现在她又在欧洲大陆强制推行她的难民原则:新教牧师住宅政策和德国情感的奇异混合。她为这个政策所付出的代价,不仅仅是新右翼民粹政党在德国兴起,而且德国社会比过去多年来更为分裂和更不和谐。她还塑造了一个再也不会团结的欧洲。

在前些年的几次选举中,极右翼的选择党在萨克森州、图林根州均获大胜,而基民盟和社民党却遭遇惨败。固然,这些极右翼政党仍被视为令人不齿,但在政治上却不能不予以重视。

确切地说,这样的苗头在美国早就出现了:美国一度被视为“民族熔炉”,无论哪里来的移民,到了这片新大陆之后,都成为美国公民,然而费孝通1980年在《访美掠影》中就发现,“这种看法逐渐被看作是一种神话了。美国人是由世界各地的许多民族的移民构成的。美国也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是民族熔炉而是民族拼盘。”

这是一针见血的洞见。“熔炉”的隐喻正在逐渐让位给“色拉钵”:在这里,不同的族群虽然混在一起,但除了表面的一层色拉之外,内在仍然黄桃是黄桃,香蕉是香蕉,彼此并没有“合众为一”。

1985年美国的一项调研就已发现,84%的白人(以及94%的黑人)都认为,“尽管我们把美国称作是一个能融合宗教和种族少数群体的大熔炉,但对很多少数群体仍旧存在着大量的偏见”。

这样的景象让人不快甚至心寒,不仅因为人们费了这么大劲,得到竟然只是这样一个结果,还因为这在某种程度上倒更符合一些右翼思想家的观点。

法国政治家夏尔·莫拉斯早在1896年第一届现代奥运会时就预言,这一世界性的节日其实不会成为销熔一切的熔炉,相反,“当不同种族被弄到一起,让他们交往,他们便会彼此抗拒,彼此疏远,即使他们自以为是在融合”。他深感满足地想到,族群冲突是自然之道,一次世界性的集会将成为“不同种族和语言的欢乐战场”。

连奥运会都是如此,那么不妨设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冲突碰撞就更不用说了。

2004年上映的电影《撞车》就残酷地揭示了这一幕:在洛杉矶这样一个文化多元的城市里,不同的人虽然在同一个城市中,但却彼此难以相互理解,一些细小的矛盾就将人们的平静生活掀翻,暴露出他们只是生活在相互隔离的洞穴中。

德国思想家对此深自戒惧当然是可以理解的,毕竟犹太大屠杀这一史上最残酷的种族清洗事件,就是纳粹时期的德国人犯下的。在《何故为敌》中,从哲理层面辨析了那种由分类思维(将人贴标签)造成的仇恨心态、对“非我族类”的系统排斥、将他人本质化的倾向,但要反对这些观念,却不能仅靠对人宽容和产生共情。

当然,很多人都知道,“将一个现代国家设想为具单一文化与宗教的民族,显得尤其滑稽可笑,它既反历史,又不顾事实”,但仍有不少人将自己的公民身份和户籍视为一种特权身份的象征——事实上,越是社会底层的人物,对这种身份的捍卫越是激烈。

我在上海和北京都经历过,对外地人最为排斥的,往往就是这样的“老百姓”,这既是因为他们在表达时更无所顾忌,恐怕也是因为他们的生活最容易受到外来者的冲击。

现代民族主义研究确认,攻击性的、排外的民族主义,更容易在落后的地区被煽动起来。这背后的原因错综复杂,但大体而言,越是落后的地区,人们的族群纽带越多依赖于原生团结——换言之,你只能“生来就是”其中一员,而不能后天“变成”其成员。

美国社会学家爱德华·希尔斯曾说:“在族群同质的社会里,族群资格是中性的;在族群多元的社会里,唯有依靠一种高于一切的公民性或公民身份意识,抑或将社会解体到简直不成其为社会的地步,族群资格才能中性化。”

不同立场的人由此会出现“鸡同鸭讲”的局面:生活在族群多元社会中的人,会“赞美不纯正”,赞美混合,因为个人权利和身份早已中性化;但在那些族群同质的社会中,外来人口的涌入则意味着威胁,是社会解体的征兆,他们更自然地会偏向右翼,强调群体规范和秩序。

因此,仅在心理学层面上反对仇恨,恐怕是无济于事的。从历史上看,之所以各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出现这样社会群体矛盾集中爆发的现象,倒不如说是一种防御性反应:人们原有的传统纽带被拆散、精神寄托被淡化,与此同时却又要在一个不确定的市场上面临激烈的竞争,在这样复杂、快速的变化和难以名状的巨大压力之下,普通人根本无法看清原因何在,只能将所有问题都归咎于一些道德上可疑的外部敌人,这样的想法最容易让他们如释重负。

借用《悬停的爱》中的话说,“这么说吧,怨恨您更容易一些,因为我真正怨恨的目标无影无形,不像您似的就站在我面前”。说到底,人们需要这样一些替罪羊,即便德国人当初没找到犹太人,也会找上另外一群人的。

但现实当然复杂得多。就算是“宽容”,也并不是无条件的,否则为什么不能宽容狂热和错误呢?就像电影《密阳》中所表明的,“单边主义的宽容”最终并未能带来和解。

《何故为敌》的一个潜在问题是集中于讨论哲理思辨,但这些却可能难以回应人们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最终可能成为空泛的道德原则与政治正确。仇恨当然不对,但受害人需要反思吗?

正如《人行道王国》所言:“有充分的社会科学证据表明,在街上,比起黑人害怕白人,白人更害怕黑人。还有研究发现,在一些公共场合,黑人对黑人要比对白人更警惕,包括黑人社区。戏谑地说,杰西·杰克逊也说过,当他在黑暗的街道上听见身后的脚步声,如果回头看到白人,他就会松一口气。”

如果是这样,就可能出现一种吊诡的情形:白人害怕黑人会被指责,但黑人却可以堂而皇之地骂黑人,而无须担心会被指控为种族仇恨。这其中的关键在于:不同族群之间的误解、冲突,必须区分清楚究竟是种族主义,还是现实问题——这也就是本书所说的,需要进行细致的观察和具体的分析。

问题并不只是“仇恨是错误的”,而在于这种仇恨正是多元社会的产物,就像癌症之所以难治,正因癌细胞与正常细胞的产生机制是一样的。

因为多元社会的演化,如果缺乏不同群体之间的有效对话和基本共识,那么势必带来的一个结果就是各自将注意力放在发展自己的独特个性上,群体认同和利益变得越来越分化,使得跨群体交流和相互理解变得更为困难。这又为彼此之间的误解、分歧乃至仇恨铺平了道路。

这不仅是像西欧人面对移民时如此,事实上,就算是在一个国家的内部,也在所难免。美国传播学者卡斯·桑斯坦早在2001年的《网络共和国》一书就说:“我特别想强调的危机是,愈来愈多的人只听到他们自己的回音,这样的情形比分裂来得更糟糕。”

这么说是因为,现在的网络媒体都是按个人化设计好的,其结果是造成最值得担忧的两个现象:协同过滤(每个人都只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将不同者过滤掉了)、群体极化(越来越在小圈子里听到相同的声音,由此变得更为走极端)。

在他的另一本著作《极端的人群》中,他进一步阐发了这个观点,认为很多人之所以变得仇恨,其实是因生活在自己的封闭世界里,由于听到的都是类似的赞同观点,这会进一步强化原有的情绪与认识,促使不满情绪和相信阴谋论的观点升级到仇恨的程度。

这幅图景让人不寒而栗之处在于:它不只是“欧洲和美国的问题”,而其实笼罩在我们每个人头上。

协同过滤和群体极化是大部分网站共有的特征,在网络出现之后,以前一些极为小众的兴趣,现在只要搜索留意一下,都能很容易找到同好——哪怕是“速翻魔方爱好者”这样的群体。

这在以前的时代都是不可想象的,那时人们无法筛选掉自己不感兴趣的信息,也不得不和一堆自己内心没兴趣交往的人生活在一起,这虽然看起来无奈,却确保了人们和异质人群之间最起码有一定程度的共同经验。

然而现在,网络社会实际上促成了某种程度上的自我隔离,甚至只要你开始选择一些内容看,算法就会判断出你的兴趣,据此不断推送相似的内容给你,这就像是让一个本来已经挑食的孩子变得更加挑食,因为你没尝一筷的那些菜根本就不会再推到你面前来。

如果没有兴趣去了解超出自己狭隘经验之外的那些不同人和事物,那我们势必就会变得更加依赖自己原本已经够狭隘的想法去理解外界,此时误解、矛盾几乎是在所难免的。所谓“一言不合就拉黑”,不同观点的碰撞非但没有促成好奇、内省或自我反思,反倒更强化了我们原有的边界。

不仅如此,在这个由自己的同类和回声构成的小小世界里,一个人将听不到也听不进任何不同看法,而任何恨看起来都有正当理由——我们甚至可能根本不认为这是“恨”,而会振振有词地觉得这是正常看法。

实际上,这样一个未来已经出现在地平线上了,甚至可说“未来已经到来”。这值得我们每个人认真对待,道理很简单:如果我们去恨,那同样地,我们自己也迟早会成为恨的对象。

差异并不意味着低劣,如果我们做不到理解他人,那么至少尊重他人:也许他们显得另类,但这是他们的活法,用不着我们看不惯。

就像前人说过的,虽然每个人都想着“假如人人都像我这样生活就好了”,但这么说的人忘记了一点,那就是他们的生活方式只有在一个足够多元的社会才能成为可能。

 
—— 维舟 / 当代中国作家&书评人 / October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