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物价和生活品质
按照联合国的统计数据(不同来源的统计数据略有差别,另三者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美国中央情报局世界概况),2013年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是16.768万亿美元,中国的GDP是9.181万亿美元,第三名日本4.899万亿美元。纵向比较无疑是巨大进步,不过因为人口众多,人均GDP仍然排名落后。
考虑到中国社会由来已久的城乡二元结构,如果单独计算城市人均GDP,则排名会大幅前移。再考虑到目前中国社会严重的贫富差距,中等及偏上收入者所占比例小,但绝对人数已经很多,他们的收入已经不亚于发达国家的人均收入。
以我在国内念书时的大学和研究生同学为例,多数人月收入在两、三万元人民币,换算成美元也有四千美元左右(税后收入)。即使放在美国,也可以过得上比较闲适惬意的生活。他们当中很多人都有出国旅行或短期停留的经历,他们自己也体会到,生活品质无法与国外同等收入的人群相提并论。
我们的上海办公室所在的商务楼两、三年前才落成,算不上富丽堂皇,当然也不寒酸。底楼大厅是落地窗,有三、四处带景观的旋转门,不过只有一处旋转门开放,其余都挡住,甚至上了锁。暂不说紧急情况下的安全顾虑,三、四处景观旋转门都为GDP作出了贡献,并且贡献比非旋转门来得更大。
如果举一反三,再考虑到令人心惊的烂尾楼和各种浪费,以及物价虚高、统计水分等对GDP的影响,就不难理解,相当多的GDP没有产生实际的效用,自然就不能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
GDP这个概念太宏观,物价水平更实在。换算成同种货币作绝对值比较,上海的物价(其它城市的物价只是小幅而不是显著低于上海)总体上略低于洛杉矶,同时商品或服务质量差一大截。隐含的蕴意是,如果调整为同质量的商品或服务作比较,上海已经比洛杉矶更贵。
那么花费比美国更贵的价钱是否就能享受同等的生活品质?不能,因为得不到(Unavailable)。高收入家庭可以把居室装修得很华贵,但窗外的景致不可避免地仍然是发展中国家。周末时间在美国,很多时候可以看到一些敞篷老爷车徜徉出行享受生活;中国的空气污染和交通混乱(噪音、抢道、停车的烦恼)让开车出行也不是享受现代化的成果。大环境的改善需要全民努力,政府不再缺位。
互联网已经成为必需品,上海上网的费用略低于洛杉矶,但网速更慢。中国大陆无法用谷歌(Google)搜索引擎,竞价排名已经让百度不再是名副其实的搜索引擎,而是变相的广告。有时候很让人费解,中国的很多行业里,即使是领先者也不能提供高品质的产品或服务,自然国民也就享受不到高品质的生活;反过来,不能提供高品质产品或服务的企业为何在中国能成长壮大?
最近看到一名美籍华人在博客上讲,终于忍受不了中国而又再度移居美国,原因之一是在中国大陆不能用谷歌。人们的生活满意度总是因环境而不同,绝大多数中国人对于能不能用谷歌搜索引擎无动于衷。在中国人看来,能否用谷歌与生活品质搭不上关系。是因为没有需求才让企业惰于提供高品质的产品或服务,还是因为没有供给才让中国人简化了对生活品质的追求?
GDP在增长,物价上涨得更快,教育、医疗、养老等生活压力大,因此生活品质也就难以提高。这一点从中国人的浮躁和怨怒也能看出来,因为心态平和、心境舒畅本身就是生活品质的指标。改革也好,革命也罢,民众关心的是如何提高生活品质。在一个充满浮躁和怨怒的社会里,富人和穷人都不能放松身心享受生活,所有人都成了受害者。要等到何时,中国人才能在自己的国度里过上西方人那样高品质的生活。
December 2014
Shanghai,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