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共和而抗争‹译›-Ch.4–2

4. The Dictator At Work / 掌权的独裁者-2

The Fight For The Republic In China
By B. L. Putnam Weale
中国为共和而抗争
作者:帕特南∙威尔

在第二道指令中,袁世凯以奇特的方式来辩解重新尊孔的正当性,不经意地显示出代议政府的概念于他而言是多么的艰深费解;他似乎认为,通过向各省政府发出通告电报,再从自己人那里收到肯定性的答复,就等同于重要的宪法议案得到了全民的认可。

“中国对孔子的尊崇开始于汉朝的汉武帝在位之时,他舍弃了几百名作家的作品{即:罢黜百家},将儒家的6部经典名作{即:诗.书.礼.易.乐.春秋}尊为最重要的书籍{即:独尊儒术}。孔子出生于贵族苛政时期,他在其作品中表明,和平会在战争后降临,带来真正的宁静和幸福。这才是共和主义的源泉……在学习中国历史、征求学者意见之后,我认为孔子必须继续作为数千代人的导师。在共和国里,人民拥有最高的权力;因此通告电报发给了所有各省以收集意见,已经收到了许多肯定的答复。特此命令所有学院、学校、和公共机构恢复祭祀孔子的仪式,应该认真细致地遵照执行……”

随着《宪法条约》的正式颁布,局势变得极为奇怪。即使是以儿童的心智也可以明白,制定宪法的权力本来完全归属于国民大会,现在重新分配的权力完全是非法的,袁世凯作为各国列强的代理人,如今可以为所欲为了;这时候自由的欧洲即将陷入有史以来最可怕的、正义对抗强权的战争,在中国出现的这种最可憎的倒退和普鲁士主义{即:专制主义加军国主义}不经意间被忽视了。在部分随意起草的章节中,不仅国家的治理被重新调整以适应纯粹的命令式统治,而且真正的议会被永久性地取消,由一个立法议院(立法院)取代,仅从其组成讲来,立法院就只能是一个无意义的辩论团体,其重要性不超过一个德国小州的地方议会。与此同时,即使是这个议院,不到最后关头也不打算让其召集会议,于是组建了一个参议院作为公众舆论的发音器,选中10名参议员来另外起草一部最终的宪法。这一年(1914年)的晚些时候又采取了些惊人的措施,以确保专制继承权保留在袁世凯手中。为此设计了一道煞费苦心的程序,并于12月29日以“总统继承权法”为名正式颁布,共和国总统选择3个人,他们的名字被放置在宫殿内一间石屋的金盒子里,只有在这个国家自封的统帅死去或无行为能力之时才能打开金盒子。这部珍奇的法律——傀儡参议院的作品——还无所顾忌地把总统任期改为10年,且可以无限期连任。如果突然出现选举的必要,那么由立法院的50名成员和参议院的50名成员组成选举团,总统候选人包括总统(如果他愿意)和名字在宫殿石屋金盒子里的3个人。不很清楚这些条款由谁拟定,不过至少可以确知,不是出自那个美国顾问之手。

无论如何,古德诺博士的责任非常大;因为根据他的见解,这整套方案的基调 [附注:值得注意的是,古德诺博士在德国完成了他的全部宪法研究,专门研究行政法,幸好这套法律没有出现在盎格鲁-撒克逊的国家构想中。] 定为“权力集中”——一条鹦鹉学舌的短语,比曾经来到中国的其它词条都更能迷惑人,这种模式——除了在战争状态下有必要——在现代政治中不应该占有一席之地;但正是这种论调吸引了袁世凯。虽然作为总统,他是陆军和海军的当然总司令,但他现在把这个办公室变成了皇城内的一个嫡系的、特殊的机构。新独裁政权的魅影不断浮现在他的宫殿上,数十名官员被任命到数十个部门,直接把这个国家的军队控制权集中到这位先生手中。与此同时,为了安抚各省指挥官,在北平设立了“将军府”,把相中者安顿在这里,借此削弱其势力。在这里,他们可以领取丰厚的薪资,闲暇地度过整天,谈论未曾参与过的战役,以及彼此勾心斗角,后两件事情是中国老派人物的长袖善舞之事。具有些军事素养的各省军队逐渐解散,而许多公开威胁仁政的痞子和流氓则保留武器在手上,用来支撑肃杀的警察统治。这个独裁者性格中隐含的虚伪和怯弱其实很明显,他从不敢触碰恶棍将领张勋的军队,此人多年来不断制造麻烦,差点把中国卷入与日本的战争——在所谓的二次革命(1913年7-8月)期间,攻占南京后在街头残杀了几个日本平民。张勋不仅没有解散军队,反而不断扩充他的3万名兵员,藉口扬子江流域监察长{即:长江巡阅使}的职位——因其拒绝支持南方反叛者而获封此职位——需要更强的兵力。袁世凯一半是害怕他,同时发现在各个时期都可以将其作为对抗其他各省将领的平衡力量;无论如何,不值得冒任何风险去击倒这种人。因为张勋的人马是被安放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浦口铁路两边,所以随时可以命令他立即进入扬子江流域,让那里始终处于刀光剑影的威胁之下。

现在袁世凯已经编织好又远又宽的网络。他甚至还在美国各地雇用了新闻代理人,为了维持有利于他的美国公众舆论,还希望在必要时能够请求他们给予援助,以对付他终身的敌人——日本。本书作者知道这些宣传的准确细节及花费的金额;作者没有公布这些内容,完全是出于政治原因。至于英国,则没有必要再花钱打理。过往的机缘巧合已经让北平的英国代表成为了老朋友,从这个独裁者在朝鲜的那些日子开始,英国代表就跟他关系密切;因为执著于英国式的热爱超级英雄,这位代表相信这样一个奇才不会犯什么错误。英国在中国的政策某种程度上讲一直是个变数,原因是对于这个遥远国度的关注时断时续,在这段时期可以说根本不存在——一种不利于国际福祉的状态。

问题在缓慢迂回、摇摆不定地向前发展。由于看起来中国没有发生巨大的变化,政府也不可能在现实中和道义上再作恶,北平的各国公使采取了漠不关心的姿态,任由袁世凯将其个人意志强加于人民。一群外国顾问被任命到这里来,只不过是装点政治门面,不做任何事情也不会受到指责,不过他们乐于在各自的公使馆和总统府之间来回跑动,各国列强都自认为自己的影响力越来越重要。很明显,在袁世凯看来,各国公使馆在国际政治中所起的作用,跟各省会在国内政治中所扮演的角色大致相同:只要让两者停留在慈祥可亲的中立位置,那么主要的问题——巩固独裁权力——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继续推进。不过财政仍然非常吃紧,又一笔2,500万英镑的贷款被认为不可避免——仅1914年的累计赤字估计达3,800万英镑。虽然这种财力不足的状况很令人心烦,但是中国的资源足以维持账户,过一天算一天。铁路方面取得了些进展,外国公司获得了宽松的特许经营权,这项政策曾经在一段短时间里得到很大的推动,当时孙逸仙先生在上海主管国家铁路局,大力发展更好的交通,1913年他被发现在秘密订购速射枪,于是被解职。还有些问题也很烦人并且没法解决,例如英国在西藏问题上固执坚定,以及内蒙古没完没了的反叛——那里距离北平如此接近,以至于必须不断召集军队。不过总体讲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国列强和中国民众都越来越不关心这种奇特的事态,而是任其发展。

然而,有一个值得注意的例外——日本。日本从未放松对复杂问题的理解,一直保持警觉和敏锐,在其他各方冷漠懈怠的时候,日本在努力争取时间。知道出击的时刻将要临近,早在欧洲战争爆发前,日本就暗地里在中国非常活跃,欧洲战争给了她渴望已久的机会;主要是因为日本,中国的这颗似乎将近成熟的梨,最后干枯在树上。
 

Above contents are translated from / 以上内容译自
http://blog.angelcorp.net/fight-for-republic-in-china-original/#chapter-4-2

Previous Section / 上一节 Content / 目录 Next Chapter / 下一章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