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共和而抗争‹译›-Ch.16–6

16. China And The War / 中国与战争-6

The Fight For The Republic In China
By B. L. Putnam Weale
中国为共和而抗争
作者:帕特南∙威尔

公众对此疯狂行为的惊惶失措以及北平所有的邮局和电报局被军队占领,导致48小时没有任何反应。7月2日继续有法令颁布出来,试图替帝制还魂,困惑的民众升起了龙旗。不过3日上午突然有消息传出,被困在总统府的黎元洪总统头天晚上九点在两名副官的保护下乘车逃脱,先打算歇脚在使馆区的法国医院,后来去到日本使馆,那里为他提供了合适的住处。3日晚日本公使馆发布了以下的官方公报(法文),阐明了其态度:

翻译 / Translation

黎总统在两名工作人员的陪同下,于7月2日晚9时30分抵达日本公使馆武官斋藤将军的住所,请他提供保护。他是自行到达,没有事先通知。在这种情况下,日本帝国公使馆遵循国际惯例,决定给予他必要的保护,并让他使用军营的部分区域。公使馆还宣布,只要黎总统停留在那里,就不允许对他采取任何政治行动。

在这样轰动性的事态发展之后,人们才知道,黎元洪总统彻底挫败了帝制拥护者的图谋,派遣信差将几份重要的指令连同总统印章送去天津。其中一份指令重新任命段祺瑞为总理,同时让副总统冯国璋代行总统之职,安排周密妥当,从而可以一举擒获张勋

以下是这四条具有历史意义的重要讯息:

  1. 7月1日:今日张勋监察长带领他的部队进城,事实上恢复了君主制。他阻断了交通,差遣梁鼎芬和其他人来我处劝说我。元洪言辞坚定地拒绝,誓言不会承认那样的举措。希望副总统和其他人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共和国。黎元洪
  2. 7月1日:上天不拒斥灾难,君主制得以复辟。据说清廷发布的一条指令讲,元洪向清廷请愿归还国家权力。此为乌有之词。中国从专治转变为共和是五族国人的共同心愿。元洪受人民委托担此重任,自然有责任始终维护共和。对此毋须赘言。发布此讯息是为了避免误解。黎元洪
  3. 总统致副总统:致南京冯副总统——想必1日发出的两封电报已安全送达你处。谨此以最深切的遗憾和痛惜说明,由于我缺乏应对局势的能力,这场政治危机最后影响到政府形式。元洪明白为此他应当向国民道歉。北平的局势正变得越来越不稳定。由于元洪现在无法行使权力,共和国的持续性可能会被突然打断。你也受国民委托担此重任;按照临时宪法第42条和总统选举法第5条的规定,我授权你暂时在你的办公室行使总统的权力和职能。由于交通已经被阻断,我担心传递印章会遇到困难和阻碍。段芝泉(段祺瑞)已被重新任命为总理,并且受命暂时保管印章,之后再设法转交给你。今后挽救国家之要务须由你和芝泉大力推进。情势紧迫,你的责任明确。我满心焦虑和期待,特发此电报给你。黎元洪
  4. 7月3日:致冯副总统、各省督军和省长、各省议会、陆监察长——想必本月1日的两封电报和本月3日的那封电报已安全送达你处。我满怀强烈的自责,谨此说明这场政治危机已经影响到政府形式。段芝泉本月1日已被重新任命为总理;副总统已获授权在其办公室行使总统的权力和职能。段总理有权自行决定各项行动。所有的印章和文件都已经送到天津,段总理已受命暂时保管和看护,并将其转交给副总统。总统办公室的守卫突然被撤换,我被迫放弃三湖;走避他处。关于挽救国家的措施,我相信你们会与冯副总统和段总理共同协商合作。殷切期待,无以言表。黎元洪

在北平发生这些戏剧性事件的同时,其它省份也同样在发生耸人听闻的事情。天津派突然意识到国家处于危险之中,于是非常迅速地采取了行动,宣布尽管存在各种争议,但这个国家的每一位有识之士都非常珍视共和,最后认为得有个统一的中国。中国的自由主义学人代表梁启超极其干练地总结出全部重要事项通告各省。起首之句是精彩的文笔“上天没有怜恤我们的苦难,允许叛徒降生”,结尾的铿锵之语是,尽管有人建议他始终保持沉默,“然而看到巢之将覆,决然吐出阻喉之鲠”,他呼吁全体中国人聆听他的话语,即必须拥护共和,否则国家将四分五裂。

现在军人与学者联合起来。段祺瑞立刻接受了赋予他的重任,去到天津城外的主要营地,指挥集结在那里的部队,同时发布了以下宣言:

段祺瑞的宣言

致冯国璋副总统、武鸣监察长、各位督军、省长、都统——

上天正在用一系列的骚乱来磨炼这个国家。居心叵测的张勋打着调停的幌子,带领他的部队占领了京城,昨晚令人惊骇地推翻了共和政府。政府形式问题是国家赖以存在的根本原则;需要付出坚韧不拔的努力,一旦作出决定,任何改变的企图都必然会给国家带来无法形容的灾难。今天国民的心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开化和民主。因此绝无可能将家族威严凌驾于国家之上来征服千百万人民。

中华民国成立的时候,清廷非常清楚当代国民的普遍意向,真诚而审慎地放弃了其权力。人民认为这种情操应该得到堂皇的认可,愿意给予清廷特殊的保护待遇,并且将此契约记录在案,清廷亦由此获得安宁和荣誉。中国历史上二十多个朝代的终结,没有一个比得上清朝的和平与安稳。

纯粹为了满足其自我膨胀的野心,张勋和其他人不可思议地放肆而为,犯下叛国罪。像王莽董卓一样,他试图利用年幼无助的皇帝来操纵整个国家。此外他蛊惑国人讲,黎元洪已经向清朝请愿,说共和滋生出许多邪恶,应该恢复先皇以拯救民众。张勋犯有篡权罪和伪造文书罪的行径显而易见,此丑闻震惊全世界。

难道会有人认为张勋是出于爱国动机吗?现代文明发展到此阶段,当然不会再容忍专制政府。那样的图谋只可能激起世人普遍的反对。友邦认可共和中国已有五年,即便痴想可以改变国家格局为自己寻开心,不要指望各国列强会容忍这种幼稚之举。内部纷争势必会引发外国干预,国家很快将灭亡。

张勋是否有可能是在为清廷的利益行事?年幼的小皇帝生活平静安逸,丝毫不曾想过再次统治中国。众所周知,小皇帝的老师一直在警告他权力争斗的危险。毫无疑问小皇帝是被拖拽上王位,完全违背他自己的意愿。历史告诉我们,任何王朝都不能永远存续。清朝终结还能够享受到特殊待遇,是前所未有的特别恩典。再次把清廷挂上高墙,让其再次坍塌而永远消失,此行径何其荒谬。

祺瑞被解职后,本来决定不再参与政治事务,但因为他在中华民国的创立中出过一份力——无论多么微不足道,并且为共和国服务了这么长时间,所以不忍心看到国家被破坏而不伸出援手。此外他也曾经蒙受前朝的恩典,不能无动于衷地看着清廷被利用作为抢掠的工具而自毁。无论职责召唤去何处,祺瑞都会无惧生死,倾力前往。诸位都是中华民国的栋梁,自当各尽其责。面对此非同寻常的危机,我们必须同仇敌忾。为了国家的利益,我们应该践行自己的忠贞誓言;对于清廷,让我们用理性明智的行为来表达同情。我相信你们肯定会贡献出全部力量,齐心协力来对抗这场大灾难。我虽然是一名虚弱的老兵,也会策马跟随你们。
(签名)段祺瑞

这份宣言发表后,军队开始全面调动起来。7月5日,据报道,重要的北平-天津铁路在距离京城40英里处的廊坊被截断,1900年西摩尔将军的救援远征军在那里几乎被围歼。对于其政变的迅速回应让张勋陷入绝望,他撤出北平,用满族士兵来充实自己的部队,宣称将坚持战斗到最后,当然跟他先前讲过的一样是一派胡言。第一次交火发生在7月5日晚上,王朝复辟者溃不成军。除了北平的一支满族军队以外,所有的北方军队迅速集结在通往京城的两条主要铁路上,张勋的部队在兵力和战术上都不及对手,短暂抵抗后就败逃。让张勋本人感到震惊的是,北方和南方对于帝制复辟是同样的深恶痛绝;发动政变后一周,他准备投降,如果生命和地位得到保护。到7月9日,情势是这样:共和国军队包围了北平;张勋辞去每一项任命,除了指挥自己的部队;满族朝廷起草了一份新的退位令,但畏于宫殿四周的辫子军而没敢发布。

双方开始讲价,使馆区充当着中间人的角色。没有人愿意看到战争蔓延到北平街头,那样不仅会导致无辜者被屠杀,还会引发外国的纷争。对皇城的一次小型空袭让人们看到了新奇的事物,炸弹爆炸给满族皇室心中带来的恐慌已经让他们准备好投降逃跑。争议的主要问题不是君主制的命运——早已坏死掉,而是张勋的脑袋上会发生什么——这个问题让张勋惶恐不安。共和国军队悬赏10,000英镑缉拿他,煽情者声称此人必须被抓住,无论死活,在皇宫大殿门前斩首,以此惩处其背信弃义。围绕这个问题衍生出微妙的争论,直到7月11日晚间达到顶峰,当时所有迫使张勋无条件投降的努力都未能奏效,于是宣布将在第二天早上对其部队发起总攻。

7月12日黎明时分,一声信号枪标志进攻开始。大量的共和国小分队通过各道门进入城内,一阵激烈的枪声引发了民众的恐慌。张勋的主力部队盘踞在天坛的高墙内,很快就陷入包围,尽管他们可能顽抗几天,不过交火几个小时后就开始谈判,然后悄悄地投降了。张勋住在皇城内,虽然气焰嚣张,但很快就逃到使馆区寻求庇护。他的部队抵抗到下午两点就溃散,战斗结束。双方的伤亡都很轻微,这场十一天的闹剧过后,满族王朝发现自己的处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糟糕。不过要记得不可忽视中国的主要问题,即建立一个联合政府并停止内战——这些问题某种程度上因为张勋的胡作非为反而变得简单,但还没有解决。基于已知的所有事实,本书作者相信,联合政府最终会建立起来。当然要实现那个目标,各省之间不可避免地还会有争斗,因为中国是个太大的单位,要找到共同点必然得经历许多的磨难和痛苦。黎元洪总统宣布不再重新执政,冯国璋副总统依法成为继任者,悄然就职。张勋的流产政变把华北的空气净化到这种程度:满族皇室将从北平撤出,皇室补贴大幅度削减,驱逐康有为之流彻头彻尾的帝制拥护者,荡涤掉残留的民间支持。最后完成中国的外交政策,终于在1917年8月14日对德国和奥地利宣战,制定出连贯的行动方针。

 

Above contents are translated from / 以上内容译自
http://blog.angelcorp.net/fight-for-republic-in-china-original/#chapter-16-6

Previous Section / 上一节 Content / 目录 Next Chapter / 下一章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