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共和而抗争‹译›-Ch.2–1

2. The Enigma Of Yuan Shih-Kai / 袁世凯之谜

The Fight For The Republic In China
By B. L. Putnam Weale
中国为共和而抗争
作者:帕特南∙威尔

◊ 关于这个人的历史:从1882年他在朝鲜开启职业生涯到1912年2月12日革命结束 ◊

袁世凯的职业生涯分为轮廓分明的两部分,几乎就像是专门为传记作者作好的安排,包括在朝鲜的试用期,以及在中国北方作决策者。第一部分之所以重要只是因为早期影响对其个人性格的塑造力;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来很有趣,因为它可以让人瞥见几分实情,这些事件影响了这位领导者贯穿人生的想象能力,并且最终让他陷入无可挽回的毁灭。第二段时期充满了情节;每一章都可以看到不祥的质问,这些问题最终在他悲惨的政治和肉体崩溃中得到了解答。

袁世凯的出身门第并不算卑贱,这点并不重要。他来自一个河南人家庭,家族有一定数量的土地,仅此而已,没有显赫到惊世骇人。当高官文人的儿子已经因为过重的学业而变得苍白无力的时候,这个男孩子可能在野外乱窜。因为诸如此类的原因,这家伙体格健壮、胃口惊人、狂放不羁。本土的传记作者记载,他年轻时未能通过秀才考试——最低级别的文职人员课程,因为他花了太多时间去骑马、打拳、和击剑。早期是一位作官的叔叔在照管他;当这位亲戚去世时,这个年轻人表现出了孝心,护送灵柩回到家族墓地,很多时候都很悲伤。通过跟官场的联系,家人随后在满族的公共部门替他谋到一份可以叫做军事监督官的职位,正是通过这个文职部门,他后来得以上台掌权。准确地讲,袁世凯从来不是一名军官;他是一名军队文员,后来他的最高官衔是军事法官{即:军机大臣},或者讲得好听点,司法委员。

袁世凯首次出现在公众视野是在1882年,外国势力强迫当时的幽闭王国朝鲜签署贸易协定打开国门,于是中国开始向首尔派兵。袁世凯和其他两名军官统领总共大约3,000名士兵从山东来到首尔,在山东他是某位吴长庆将军的随员,现在以维持秩序为名在朝鲜首都安营扎寨,不过实际上是执行宗主国的声索权。自明朝以来,北平政府从未放弃朝鲜是其附属国的立场,在十六世纪将朝鲜从秀吉和他的日本侵略军队手中解救出来。袁世凯是由这位吴长庆将军作为一名有能力和干劲的年轻人亲自推荐给有名的李鸿章,李鸿章是天津总督和北洋高级专员,负责处理朝鲜事务。中国未来的独裁者当时只有25岁。

他与政治现实的首次接触就给了他一种独特的方式来观察政治问题。中国军队来到首尔标志着与日本的尖锐对抗的开始,对抗最后在1894–95年升级为短暂而悲惨的战争。中国为了保持其在朝鲜的影响力,反制日本在当地逐渐增强的影响,夜以继日地在首尔的王宫中密谋策划,与保守的宫廷派别结盟,宫廷派由臭名昭著的朝鲜女王掌控,朝鲜女王后来被暗杀。中国人参与协助和怂恿反对日本的团体,不断煽动他们去袭击日本人,将日本人赶出国。

结果是持续的愤怒。日本的公使馆遭到了朝鲜暴徒的袭击和破坏,不是一次而是十年间好几次,成为亚洲历史上最令人惊讶的章节之一。袁世凯当时只是一名低级官员,听命于中国朝廷,没有什么特别的重要性;不过这可能会是他的第一个舞台,让这个男人突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1884年12月6日,袁世凯带领2,000名中国士兵,与3,000名朝鲜士兵一起袭击了昌德宫,在那里住着日本公使及其工作人员,由两支日本的步兵连队保护,因为首都事态的威胁而逃离开。显然没有什么特别的计划,只是一群士兵的闹事之举,偶然跌入一场政治纷争,得到他们的军官协助,原因在今天看来荒谬无聊;然而结局却意想不到。日本人尽可能长时间地守住王宫大门,然后不顾一切地引爆了一颗地雷,炸死了一些朝鲜军人和中国军人,让袭击陷入混乱。然后他们杀出重围离开城市,终于逃到最近的海港济物浦{即:仁川}

对于这段非同寻常的插曲的解释从未被公开。看得见的结果是,中日之间的关系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极度紧张,外界预测将导致战争,那个政治天才——已故的伊藤王子——设法平息了事件,安排了可行的暂时妥协。袁世凯亲自回到天津向李鸿章报告,再于1885年10月作为帝国驻地公使得意洋洋地回到首尔。他那时候28岁;无论凭借的是什么方式,他已经非常出色地站到了前台。

接下来的九年历史装载了大量的小事故,但没有任何的历史重要性。作为李鸿章的忠实副手,袁世凯的特定任务只是对抗日本人的影响力,阻止威胁推进。当然,他失败了,因为他置身其中的是一场正在输掉的比赛;不过他在渴望成功之处无疑取得了成功。通过表现忠诚的效劳,他赢得了期许的声誉;虽然并无大的建树,但终归保住了自己的职位,直到1894年战争爆发的当口。是否真的是他促成了那场战争,仍然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得知日本军舰击沉了英国汽轮高升号——当时为支援他这艘船载着中国的增援部队从大沽口锚地驶向牙山湾,他明白一切都完了,于是悄然离开朝鲜首都,从陆路回到了中国北方。那段迅速而无声的回家旅程结束了他的见习阶段。

他花了一段时间来抵御中国在与日本的战争中彻底溃败所引起的风暴,尤其是为了获得宽恕:未接到指令就撤离首尔。严格地讲,他的违法行为可以判处死刑,旧的中国法典在这些方面堪称最严厉。但是到1896年,他重新获得了青睐,在恩主李鸿章的庇护下,他最后被指派去管理靠近天津的小站营地,在那里他得到提拔,被授命改造一支旧式军队,要将其打造得像日本军队一样有战斗力。他后来赢得了广泛的声誉,因为严厉、愿意承担责任、已有的裙带关系、以及少有的将灾难转化为优势的能力——直到最后一刻都让他受益匪浅的全部品质。

在小站营地,他开启了生命中最重要的篇章;有迹象表明他完全意识到了这一点。天津一直是通往北平的门户:从那里可以更容易晋升进入高位。袁世凯稳步前进,把握住这第一个转折点,在国人同胞中为他自己留下了永远不可磨灭的印记。

有必要首先介绍一下他指挥的部队,因为这与当前的政治态势有关联。大部分士兵都是所谓的淮军,从字面上讲就是来自江淮地区,就在李鸿章的故乡安徽省以南。这些江苏人与山东新兵混编在一起,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饰演出胜利角色,帮助满族人获得了有利的历史地位;在那起大事件中,戈登将军和李鸿章密切联合作战。这支淮军连同著名侯爵曾国藩带领的湖南省军队,都是“忠诚的部队”,如同印度兵变期间的锡克教徒;他们被认为会忠诚鏖战到最后一个人。这些人的确展现了超乎寻常的忠诚。

在二十年前的那段军队生活中,袁世凯和他的追随者关心的只是些更简单的问题。那时候就是军事训练问题,只有训练问题,别无其它。在那个靠近天津的军营中,中华民国的未来总统如此成功地整顿了他的部队,以至于在很短的时间内,小站兵团就变成为军队中的一支精英。纪律是相当的严厉,据说只有两种方式用来通告下属,要么晋升要么斩首。全身心投入到自己的使命中,袁世凯开始有希望和能力去处理更大的问题。

他的奋发激情很快引起了满族皇室的注意。那时候北平的境况很不寻常。著名的皇太后慈禧在日本战争之后显著地放松了对光绪皇帝的控制,光绪虽然仍然得服从她,但名义上统治着帝国。光绪是一个初衷良好但懦弱无力之人,周围环绕着很多博学多才之士,带头的是大名鼎鼎的康有为,康有为每天与光绪一起研究探讨,向他灌输各种新的学说,教他相信,只有动用手中的权力,他才可能将国家从列强羞辱中拯救出来,并让自己名垂青史。

接下来是必然发生的事情。1898年,这个东方大国被所谓的维新变法激励起来,皇帝许诺要让中国现代化,劝告国人遵从他的命令。这些动作在朝庭内引起极大的恐慌;整个大都会官场都感受到即将来临的威胁,纷纷到皇太后的宫殿去秘密递交奏折,恳求她重新掌权。恭维奉承之下,她暗地里同意了。

在那之后事情发展得很快。皇太后利索地开始布置。军队被调动,各处人员被换岗,预示着某种行动;这下子皇帝完全惊慌失措了,在追随者的请求下,差遣了两名维新派成员去到袁世凯那里,据说是拿着皇帝的手谕,命令他立即带领所有部队向北平进发;包围皇宫,保护皇帝免遭危险,永远地废除皇太后的权力。接着发生的事情众所周知。袁世凯详尽地审查了信息和送信人,再用其它方式证实了求助信的真实性,然后向当时的直隶总督——皇朝族人荣禄——报告了此事件,荣禄与皇太后关系亲密,可追溯至皇太后年轻之时起。荣禄立刻行动起来;斩首了两名送信人,亲自向皇太后报告了整件事,后者已经得到详尽的警告讯息。结局就是1898年9月的所谓戊戌政变,当时未逃离的所有革新者都被立刻处决,光绪皇帝本人则被严密关押在紫禁城内被称为三湖仙岛皇宫{即:瀛台}(直到1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他被带到西安),唯一陪伴他的是两名最钟爱的妃子——有名的“珍珠{即:珍妃}和“光彩{即:瑾妃}

这里不讨论关于袁世凯在1898年的行为的观点争议,这个问题各党派人士已经热烈争论很多年。对于旁观者而言,结论必然是主要取决于自己的意见看法;当然,这是任何人都不能裁决的事件之一,只能由中国的法庭来审核所有的证据。见证光绪被囚禁的那些日子很精彩,因其洞开了历史传奇的门户:所有在北平的人都不会忘记那次反击。由董福祥率领的回族骑兵部落,在皇太后的命令下,艰难地穿越一片令人生畏的亚洲地带来到京城,掀起漫天尘云。也是在1898年,各国公使馆卫队再次出现在北平,就像1860年一样,每支卫队有几排纵队;同样是在那个时候,那些目光敏锐的先知先觉者,看到了满族王朝覆灭的开始。
 

Above contents are translated from / 以上内容译自
http://blog.angelcorp.net/fight-for-republic-in-china-original/#chapter-2

Previous Chapter / 上一章 Content / 目录 Next Section / 下一节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