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文章之八
Why major American corporations have struggled in China: A final word | 为什么美国的大公司在中国步履维艰:结束语 |
Clayton Jacobs / March 13, 2017 | 克莱顿∙雅各布斯 / 2017年3月13日 |
ReadWrite is the leading media platform dedicated to IoT and the Connected World. In 2015, Forbes named ReadWrite one of the top 100 websites for entrepreneurs. | 读写网是致力于物联网和互联世界的领先媒体平台。2015年,福布斯杂志将读写网提名为服务企业人士的百强网站之一。 |
这是八节系列文章“关于跨文化构思的重要性”的最后一节,本系列文章检视几家知名的美国大公司在中国市场上推广拓展业务的尝试。如同系列文章中展现的,大部分尝试都没有取得什么成功,尽管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系列文章讲述了部分主要的失败原因。以下总结列出了其它美国公司可资借鉴的主要的经验教训,以帮助他们在那里取得销售的成功。
大多数美国企业对中国抱有希望。它是一个大市场,对高技术产品和奢侈品存在特有的渴望。全球化不仅是一种趋势,而且是未来企业发展必须面对的事实。针对一些保护主义政府,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面力劝各国积极欢迎全球化。害怕到中国去做生意是自然的,但这绝不应该阻吓美国企业向那里扩展业务。虽然有很多企业亏损的例子(其中几家在本系列文章的前几节中讨论过),但是在中国站稳脚跟的公司的确收获了巨大的回报。宜家主导了家居装修市场,记步仪从过去的失误中获益匪浅,甚至超越了其主要的、本来更精通中国的竞争对手。
前面讨论的例子(本系列文章的前几节)为所有打算进入中国市场的美国企业揭示了应当注意的几条关键要点。
- 避免对中国社会及其现状缺乏了解。
- 绝不要根据其它市场上的经验来设想中国消费者会如何行事。
- 寻找能够互惠互利的中国本土合作伙伴。
- 绝不要让中国政府找到理由与你们公司根本对立。
虽然本系列文章重点讨论美国大公司进军中国市场的尝试,但其中汲取的经验教训适用于所有美国公司尝试进入中国的努力,包括那些有大量现金可用于投资的企业。对于那些必须更加小心谨慎或资金受限的公司,忽视这些教训的风险代价将会更高。更有限的资金无疑意味着这种尝试的回旋余地更小,因此可用于学习的时间更少,其后果对于公司整体可能更严重。醉心于产品的奢侈性和品牌认知的企业必须最为小心,因为短时的成功可能引起自满,从而不遵循上述要点。鉴于中国市场的规模,对于很多公司来说,一次聪明的营销尝试在那里就可能跨越风险回报的临界值。
祝你好运!(Good luck!)
Above contents are translated from / 以上内容译自
http://readwrite.com/2017/03/13/why-many-major-american-companies-have-struggled-in-china-il1/
←Prev ▫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