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观念 |
美国观念 |
|
个人概念 |
集体主义:一般而言,中国和其他亚洲文化反映了社会科学家称为“集体主义”的取向,这些文化比较注重群体合作和个人谦虚。 |
个人主义:相反,美国人通常表现出一种个人主义取向,他们更重视独立性。自我实现即使不是一种期望,但至少更容易被人们接受。美国人更重视不受外部制约的“自由”。 |
社会关系 |
中国人的社会关系比美国人更加正式,等级更分明。中国人似乎非常习惯于等级分明的结构,他们可基于自己在结构中的位置和惯例确定自己的行为方式。 |
美国人则更侧重于非正式和平等关系。美国人通常和社会地位相同的人在一起最自在,他们不太重视社会等级。 |
友谊 |
与美国人相比,中国人更可能拥有少数终生挚交,他们彼此之间交情深厚,愿意相互提供任何形式的帮助。 |
美国人可能有许多“朋友”和熟人,这些朋友和熟人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换,彼此之间承诺的义务有限。 |
义务 |
在中国人之间,与他人的关系通常意味着彼此之间的义务。 |
与此相反,美国人倾向于回避相互依赖的关系以及可能导致长期义务的局面。 |
任务取向 |
中国人侧重于关系取向,保持和谐的关系比完成任务更重要。 |
相比之下,美国人侧重于任务取向,完成工作通常比关系更重要。 |
和谐 |
中国人所受的教育通常是避免直接冲突、公开批评和具有争议的话题。他们希望在周围的人中保持和谐,给别人留“面子”。 |
相反,美国人通常愿意直接面对问题、提出批评、讨论具有争议的问题,并坚持自己认为是“事实”的意见。他们对“面子”并不在意。 |
法律规章和条例的作用 |
在交往方面,中国人通常更信任人际关系,而不太信任书面规则和程序。 |
而美国人一般认为书面规则适用于每一个人,并且能够产生公正、合理的程序和决定。 |
时间观念 |
中国人比较怀旧,也比较注重未来。 |
美国人通常对过去不太感兴趣,他们注重的是眼前的情况。 |
指定身份 |
在中国的传统中,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很大程度上基于继承特征,例如年龄、性别和家庭,但这种情形正在发生变化。 |
对于大多数美国人,个人地位主要基于自己的成就,包括受教育程度和事业上的成功。 |